《从0到1》书摘

豆瓣链接
个人对商业类别的书目并不太感兴趣, 这方面的知识一直时自己的薄弱环节。由于多位朋友推荐,近日来翻看了Peter·Thiel的《从0到1》。这本书还有个霸气十足的副标题——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。
总体感觉:有一些新的认知上的启发,但对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却不太那么明显。有点类似于之前读的《富爸爸,穷爸爸》,《黑客与画家》这类书籍的感觉。美式风格十足,或许生活在美国,生活在哪个年代会更加感同身受一些吧。

照例,做一个简单的摘录:

每当我面试应聘者时,都会问这样的问题:“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?”

这个问题到还真是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有想过。越把我的年岁越往前推,这种与众不同的想法越多。年轻的我,对那些与我想法不同的“大多数人的想法”嗤之以鼻,固执的认为自己就是站在真理一边的“少数者”。
比如:

  1.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多记住几个题型,期待考场上碰见自己做过的题。而我,从来不记题型,享受通过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,探寻出解题方案的快感。
  2. 大家都对车辆的磕磕碰碰比较在意,刮擦一下就会把车停在路中间等待解决冲突。而我,觉得车是自由的象征,一些小刮擦不应该羁绊住你追逐自由的行程。只要不是影响车辆行动,大家各自道个歉,奔向各自的方向即可。多些碰撞印记反而还是阅历的象征。
  3. 我们这一代的成功标准大概是出任CEO,迎娶白富美什么的。而我,期待的是有个温暖的小屋,一家人围在火炉旁的交心畅谈。或者是深夜一盏孤灯下与一本好书的不期而遇。总之,对于商业上的成功不是那么感冒。以至读这本《从0到1》也只是蜻蜓点水。

也许还有过很多的与(离)众(经)不(叛)同(道)的想法,在年岁渐长的过程中都慢慢忘却了。到如今,已泯然众人矣。 现在,面试中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,可能我已无从回答。想来,正是那些你与他人不同的想法,才让你成为了你。才是你在作为Human类的众多子类之一时,亲手写出的override函数。

进步有两种方式:垂直的(科技的突破与创新),水平的(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全球化)

作者喜欢用二维图表做展示,还是蛮直观的。我认同这个观点,垂直与水平的发展应该不是匀速的,该是如海浪般一波垂直、一波水平这样的方式。猜想如今处于上一波水平浪潮的尾端,下一波垂直浪潮正在到来。勇敢的迎接把,弄潮儿们!

小企业谎言与垄断者谎言

在我们的印象中,各行各业都有那么一波势均力敌的企业在竞争,从而市场使得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。
其实,很多行业都处在一个垄断的情形中。垄断者会夸大其竞争对手的威胁,从而避免反垄断法带来的麻烦(垄断者谎言)。小企业们会夸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,从而博得在消费者心中的好印象(小企业谎言)。现实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2-8分化得多。
其实要判断哪些企业其实是垄断型企业也很简单:那些市值很高、盈收很高的企业基本都是。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, 几乎是无利可图的。
创立企业的时候,与其在一个大的市场中和众人搏斗,远不如在一个较小的市场中,取得充分的垄断地位容易成功

后来居上的方法:占领小市场,扩大规模,破坏式创新

只要有足够的创新,后来者反而是有优势的。在这个时代,后来居上的机会要比过去的几百年大很多。

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,强者只相信因果

一句被安利过很多次的鸡汤句。基本赞同,或许运气和境遇只是我们尚未发现规律的弱因果关系呢?

金融其实是不明确思想的集中体现,因为只有人们不知如何赚钱时,才会想到去搞金融

所以金融都是泡沫么?《金融的解释》一书中解释金融是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,是对社会生产有重要帮助的行为。一直没有搞清楚过金融的原理,难道是因为它是不明确思想的集中体现?

罗尔斯的《正义论》以著名的“无知之幕”开篇。。。

在罗辑思维中听过“无知之幕”的故事:人类在决定一个政治体制,或者更广义上的组织结构时,要用一块“幕布”挡着。即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,这样大家才能讨论出一个较为公正、合理的“游戏规则”。如果让事先已经在组织结构中占据某个角色的人参与讨论,不可避免的会有既得利益的影响,导致“游戏规则”不够公平,成为权利斗争的产物。

爱因斯坦一生奉献出的智慧本金带来的利息至他去世后仍源源不断,连他没讲过的话都归功于他

从本金、利息的角度阐述乱往名人身上塞“说过的名言”这一现象,有趣

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从正态分布,而是遵从幂次法则

《彼德·林奇的成功投资》中有类似的观点:投资一个10倍股可以抵消10多个看走眼的股带来的损失。
统计学告诉我们世界是正态分布的, 社会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2-8的(幂次)的。究竟两者占据的世界的划分板块是什么样的呢?

顶尖法学院和商学院的新生欢迎词都暗含了同样的信息:“进入了精英学校,你的人生就高枕无忧了。”但这件事也许只有你不相信它,它才是真的

幽默地表述了一个真理。 希望每个刚刚高考完的孩子都能看懂这句话:)

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。 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上建立持久的关系,那么你就在浪费时间——即使纯粹从财务角度来看,也是如此

反思自己工作两年的经历,似乎浪费了很多时间、金钱。 要求把时间都用在以后回长久合作的人身上有点苛刻,但这句话至少得在之后的工作中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吧。

人们高估了科技与工程工作的难度,实在是因为这些领域的挑战显而易见。而销售人员在背后要付出很多才能使销售工作开起来很容易进行,而这些往往被技术精英忽视

自己也曾是对销售有偏见的一员。也许只有哪天决定挑战一下自己,去干一把销售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吧

最佳销售总是深藏不露。擅长销售的首席执行官没有什么不对,但是如果他的确看起来像销售员,那么他很可能拙于销售,更不擅长技术问题

做风险投资人可能需要这条建议

Author

jerrychen

Posted on

2017-01-07

Updated on

2021-12-16

Licensed under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