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国史大纲·下》书摘

豆瓣链接

国史大纲这本书2012年就买了,2016年才读完。还是囫囵吞枣的读完了一遍,实在惭愧惭愧。
自己从小喜欢历史,但那时候无非是对一些王侯将相的故事感兴趣。喜欢一些战争、权谋、兴替的情节。至于政治体制、文化风情、民族兴衰,对于年幼的我还太深奥,也不那么有趣。小时候读的是《中国通史》一套书,总共六本,从先秦到明清,类似连环画的形式,很过瘾。而《国史大纲》这本书,显然又是更高一层面的通史书了。
开始读的时候,有些吃力,竖版排版的繁体字,对于一个长久生活在大陆的人,还是有点陌生。书中有很多字体很小的考据,有些过于翔实,读起来容易让人忘记了主题。后来我就挑选字体较大的正文阅读,小字体的捡感兴趣的扫一扫,这才赶上了进度,吞完了这本书。
好书一定是要读第二遍的,或许一年后,或许十年后。总之,等自己阅历增长了,一定能读出另一番味道的。
这本书到了下册的南北文化之转移一章,我才开始了系统的读书笔记,记录一些自己觉得精辟的评论,一些总结。就暂且从这里开始记书摘吧。

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

  • 唐安史之乱后,中国经济文化开始向南转移。无论从粮食、经济、文化(进士人数)、州县划分上。南方逐渐远远超过北方。人口比例直至10:1。

  • 纠其原因:或疑黄河为中国之患,长江为中国之利,这种历史言论,站不住脚。实则黄河的水患起落,与北方的兴衰呈平行状态,互为因果。

黄河患因:

  1. 常常为了其他原因,改了正道(多为政治斗争)

  2. 政治腐败,河工黑暗(亦有运河之害。 豫鲁苏皖四省,耗大量精力在河、淮、运三水的防范上)

  3. 北方外族的破坏:
    一见于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
    二见于五代兵争(此两期间的政治黑暗,达到极点)
    三见于辽宋对峙
    四见于宋夏对峙
    五见于金人统治
    六见于蒙古残杀(蒙古对金的残害胜于宋,而金汉人南逃,也对人口变迁有重大影响)
    七见于元之黑暗政治
    八见于元末北方残破

  • 盖北方之状态,先坏于唐安史之后,大毁于宋之南渡,至蒙古灭金而摧残益甚。

  • 不过,钱穆先生认为北方之重新复兴必为中国之复兴重要一部分

江南水利的兴修

  • 江南本不适于农耕,历代政府着重对其开发,以致江南米粮占天下很大一个比例。魏晋南北朝时,江南米粮还要依靠荆襄接济。

  • 太湖地低,沿海地高。 古环湖常有水灾而沿海多旱

  • 政府对于水利的兴修,南宋一百五十多年,仅一两次水灾(竟甚于今日!!!)

  • 南方的农业兴起,带来了兼并之事。大家有奴使多至万家者。

  • 明代,苏、松、常、嘉、湖五府(太湖圈),据天下八成赋税。(今日,产业结构已经截然不同,然分布未变,余猜测人才分布乃本因尔。)

  • 逐渐至明代,对于江南赋税日重。唐中叶至明代以来,北方的财富已经全部转移到南方来。明代南方民众的生活,却远不如唐中叶以前北方的民众。此乃赋税之因。这也是明代国运不如唐代的一个绝好说明。

社会自由讲学(类比先秦)之再兴起

  • 贵族门第逐渐衰落

  • 科举制兴起

  • 政治权利更加普遍

  • 社会阶层更加消融

  • 雕板印刷最初始于唐代。唐咸通九年(末期)的敦煌石刻金刚经是最早的雕板书籍。 至宋又有活版印刷之发明。

  • 庐山白鹿洞书院、嵩阳书院、岳麓(lu)书院,应天府(河南商丘)书院 是古代四大书院。

  • 宋明社会,需要一种力量,上监督政府,下援助民众。宋明学术界由此兴起。程朱理学,一直是被批判的一种思想。作者在书中似乎却有另一种认识,认为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帮助。
  • 程朱理学认为:公是天利,私是人欲。公是义,私是利。 学校之教日衰,讲学之风日盛。(为何却未出现类似今日的“科举辅导班”讲学?有趣)

  • 开发民智,教育人才为第一步,改进政治为第二步,创造理想国为第三步。

  • 在我谓之性,在外谓之理。

  • 《大学》一书 先秦曾子注:明明德,新民,之于至善为三纲领 格物 致知 诚心 正意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

  • 他们的思想类似于自负天下为己任的秀才们中间的宗教——秀才教(有趣)

清代之部

  • 崇祯皇帝徒知责下,不知反躬

  • 法在渐,不在骤

  • 元明清三代无藩镇割据之忧,而不能禁乱民之平地突起以为祸(元末农民起义,明亡于流寇,清有太平天国治乱,甚至武昌起义)

  • 三藩不自安,于康熙十二年请撤藩,竟得许(一个“竟”字,有点冷幽默)

  • 吴三桂身为汉奸,不受国人信仰,乃起事不成之一因

  • 努尔哈赤极端排汗,而皇太极则改用怀柔政策(心不一样大了)

  • 明大臣议事,皆称卿,清代直呼尔,可见皇权渐增,臣位渐卑

  • 清用汉人,先旁省,而后江浙

  • 地方扣留财富,不解中央,其事始于咸丰年间,正是各省满人淘汰,汉人重新启用之时。

  • 清廷以山海关外为东三省,其政治制度与关内不通,作为退一步的退路。这种闭塞之举,也导致了近代东三省的文化落后。

  • 康熙五十年所谓盛世人丁者,尚不及明万历时之半数。(现代化之前,战乱对人口经济影响巨大,常常容易出现后代不如前代,如今则难出现)

  • 清廷能操纵民间学风,得益于其对汉族文化的深入了解。

  • 洪、杨的耶教传播,激起了传统读书人的反对,他们的骚乱政策,惹起了一辈安居乐业的农民的敌意(失败的原因之一)

  • 曾(国藩),左(宗棠),胡(林翼),李(鸿章):同治四功臣

  • 清末改革,主张:速变,全变,而无一个按部就班的切实推行之条理

Author

jerrychen

Posted on

2017-01-07

Updated on

2021-12-16

Licensed under

Comments